close

 



人際IQ180,從小培養起!讓您的聰明寶寶更受人歡迎



 


 



 


 


 


 


 


 



 


 


 



 









父母從小用心培養孩子的好人格、好個性,可以奠定孩子良好的人際IQ,幫助孩子建立好人緣,讓孩子在成長學習的路上,更有自信也更能發揮潛能!



人際關係是因為人與人接觸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行為,所以人際智能是必須經由天學習來的。而當小寶寶對外在所接觸的人有不同的認知與互動時,媽媽就可以儘早引導寶寶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啟寶寶的人際IQ,幫助寶寶尊定人格發展的好基礎!



寶寶從互動開始啟蒙人際IQ



小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有認知能力,會認得爸爸媽媽的長相,記得爸爸媽媽的聲音,也會對熟悉的聲音有不同的反應。這個時候與小寶寶互動,可以增加他與外界環境的接觸介面,也會幫助小寶寶吸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小寶寶對熟悉的人事物感興趣,這表示小寶寶開始藉由互動,啟蒙他的人際智能發展。在寶寶學習互動的關鍵時期,越早開啟寶寶的人際IQ,對寶寶將來的成長學習與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也會幫助寶寶的潛能更能發揮!



開啟寶寶人際IQ發展的敲門磚



雖然知道寶寶很早就有學習的能力,但是,媽媽們一定還是會不禁懷疑,為什麼我們家的寶貝有時候還是很〝魯〞呢?其實1-3歲的寶寶本來就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想要教導他們「瞭解、體認別人的情緒、感覺」,往往會是事倍功半。然而,媽媽可以巧妙地運用一些方法,讓孩子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有助於寶寶與人相處



1-3歲這個階段的寶寶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最好時期,媽媽可以藉由固定寶寶的作息時間,來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健全寶寶人格以及往後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基礎。知名的幼教專家Dr.Anna Freud就曾經指出:寶寶發展的三大要素是固定的作息、愛心和富啟發的環境;而固定且規律的作息程序,正是開啟寶寶對世界信任、有信心的一塊敲門磚。



用故事開啟寶寶的同理心,體會他人的心情



其實1-3歲的寶寶還不懂得「同理心」,他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處境,這時候故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媽媽可以藉著說故事,和寶寶一起討論故事的內容,引導寶寶瞭解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行為、動機和感覺。例如:醜小鴨的故事,媽媽在說故事的同時讓寶寶體會和同情醜小鴨的遭遇,寶寶甚至會說出「長得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欺負醜小鴨嘛!」、「醜小鴨好可憐,我們不可以隨便欺負別人。」等等很有同理心的話來。



寶寶有了安全感和同理心,媽媽才能適時的開啟寶寶的人際智能。例如:這時候媽媽告訴寶寶:人跟人相處要有禮貌、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等等,寶寶才能夠理解。別忘了,寶寶的理解力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啟動了,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媽媽適時的引導,將會為寶寶往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讓寶寶人際IQ180的生活小祕訣



好的人際IQ是需要後天培養與學習的,在媽媽幫寶寶建立了安全感和同理心、開啟寶寶的人際智能基礎之後,在與家人以外的人、事、物接觸時,寶寶也開始建立他的社會行為及人際關係,這時媽媽的引導與幫助格外的重要!只要利用在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情節,建立寶寶正確與他人的互動及相處觀念,讓寶寶在遊戲及生活中開心的學習,媽媽們將會發現:寶寶的人際IQ一天比一天更進步,潛能發展也會更聰明!



懂得分享,讓寶寶成為一個分享小太陽



慷慨大方、懂得分享的孩子總是比較討人喜歡,對良好的人格發展也很重要。而1-3歲的寶寶常常是以自我中心來看世界,只關心和自己有關的事情,這個時期也是寶寶發展「所有權」概念的時期。媽媽們會發現這個時候的寶寶特別愛說:「這是我的」或是「這是洋洋〈寶寶名〉的」,他們會當著別人的面前盡所能地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來拿或碰等等。



雖然寶寶的行為發展還不太懂得「分享」,但是聰明的媽媽可以藉由遊戲,慢慢地把分享的精神巧妙地融入寶寶的生活中,幫助寶寶在生活中體驗分享的概念及分享時快樂。



相信每一個寶寶都喜歡有伴、有人陪他一起玩,媽媽可以透過寶寶心中的渴望或想法,提供一些能幫助寶寶分享有社交行為的遊戲,多讓自己的寶寶和其他小孩一起玩,例如扮家家、溜滑梯都是不錯的遊戲。



剛開始請給寶寶一點時間,不要急著要求寶寶馬上有能跟別人分享、輪流的表現,當寶寶破除剛開始的陌生感,和其他小朋友有了良好的互動時,請媽媽即時給寶寶鼓勵,讓寶寶感受分享時的樂趣,同時也讓寶寶知道媽媽很喜歡寶寶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這樣的鼓勵會讓寶寶更有自信的與人相處,寶寶與人交往會更有良好的互動,成為人群中的分享小太陽!



聰明懂禮貌,讓寶寶成為人見人愛的小紳士小淑女



禮貌是重要的生活好習慣,想要1-3歲的寶寶懂禮貌,聰明的媽媽當然是要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隨時隨地把握學習的機會,來教導寶寶了解『禮貌』的觀念。例如,平常拿玩具給寶寶時,趁機會教導寶寶說『謝謝』;在家裡有訪客時,鼓勵寶寶邀請訪客吃東西,主動說『請』,並且讚美寶寶;在不小心碰到或踩到寶寶時,媽媽也要記得說『對不起』,讓寶寶知道媽媽的貼心,逐漸建立寶寶對人的同理心。



此外,媽媽也可以多花點心思陪孩子認識外面的世界,多帶寶寶到社區認識鄰居,或到住家附近的公園與鄰居小朋友一起遊戲,在這些互動的過程中,讓寶寶習慣看見別人會主動打招呼,並引導寶寶什麼時候該說「請、謝謝、對不起」。當然囉,媽媽的身教是最重要的部份,不管是對待親近的家人、或是附近的鄰居,都是以禮待人,寶寶在媽媽的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都是有禮貌的小紳士、小淑女,獲得好人緣,而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寶寶喔!



貼心小幫手, 讓寶寶學習主動幫忙



隨著寶寶學會走路、開始揮舞著小手拿東西、丟東西,看到他精力充沛地發展小小雙手萬能,媽媽心裡一方面高興,另一方面卻也常常累得在後面你丟我撿...。



其實,當寶寶手部抓握等操作能力,已經到達會丟東西的時候,他也有能力開始幫忙拿東西或撿東西了。媽媽可以在安全範圍內,試著多讓寶寶幫忙拿東西,像是幫忙拿紙巾、塑膠碗、書本等,並且要多鼓勵寶寶幫忙把自己丟的東西撿起來;每當孩子做了妳要求他幫忙的這些小事,別忘了稱讚他,並且重複唸一遍他的好行為,例如寶貝最棒了,會幫忙把玩具撿起來放好喔!這樣自然會讓孩子覺得「幫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而隨著寶寶手眼協調的操作能力愈來愈成熟,媽媽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指派更困難的差事給孩子,千萬別怕麻煩,覺得自己做比較快,而失去培養寶寶幫忙的好機會。當寶寶幫忙完成一件有挑戰的事,而受到稱讚和感謝時,無形中不但會加強孩子的自信心,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了不起的事並受到肯定,同時也能建立孩子樂於幫忙的好個性,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好品格、有規矩,讓寶寶變成乖乖好榜樣



當寶寶開始有了同理心時,寶寶的一些負面行為也相對減少。所有的媽媽都知道1-3歲的寶寶常常會有一些不好的行為,例如愛打人、會咬人,甚至拉扯別人的頭髮等問題行為發生,那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的語言能力還不夠成熟,還不太能用語言來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另外也是寶寶這個時候的動作行為優於語言發展,所以一個不滿意,小手一揮就出現打人的行為了。



這時媽媽除了口頭上要讓寶寶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外,態度上一定要很堅決,讓寶寶清楚明白「別人」不喜歡他這樣的動作,而同理心的建立正好可以改善寶寶這些負面的行為,導正寶寶有規矩、守秩序,成為人人誇獎的好榜樣。



另外也要為寶寶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加強寶寶的自理能力,例如:天天要做的一些穿衣、吃飯、洗臉、刷牙等生活小事,別小看這些瑣事,一旦寶寶養成好習慣,會是一輩子都受用的。同時研究顯示,自理能力越佳的寶寶越有自信,越能在同儕之中成為好榜樣,得到大家的喜愛,在人際IQ上也有良好的表現。



想要讓寶寶成為乖乖好榜樣,就得擅用寶寶愛聽故事、愛模仿的天性,帶領寶寶一起成長,學習好行為,讓寶寶和朋友間有良好的互動,成為別人學習的一個乖乖好榜樣!



寶寶人際IQ180,潛能發展更A+



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好的人際關係正是奠定社交行為的基礎,寶寶有良好的社交行為,可以改善過動、負面的行為,也讓寶寶的人格發展更健全。相信每一個媽媽們都知道健全的人格發展對寶寶成長的重要性,它能幫助寶寶在學習表現上有比較好的成就動機、比較能夠忍受挫折、在態度上也比較自動自發、對自己有信心。因此讓寶寶從生活中,學習如何分享、懂禮貌、有規矩、會幫忙等行為表現,就可以輕易讓寶寶奠定健全的人格發展基礎,輕輕鬆鬆讓寶寶人際IQ180,寶寶的潛能發展自然更A+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咪咪媽咪 的頭像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