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父母是最重要的情緒老師
  •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的腦關鍵問答》
  • 文│周育如(兒童發展學專家)

     
  • 老一輩的父母比較壓抑情緒,這跟中國人的文化有點關係。中國人推崇修養,但所謂的修養有時是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喜怒不形於色」,就是沒有什麼激烈的情感反應,我們認為這樣叫做「修養好」。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種修養也許只是反映出這個 人因為經歷長期的情感壓抑,「不擅表達自己的感情」。
  • 華人的父母花很多時間規範孩子的行為,在我做親子言談的研究中發現,父母對孩子有很多行為上的說明、要求或是教導,但都是針對外在行為,內在的情感跟想法的討論,很明顯少於西方國家。
  • 也就是說我們在長期的壓抑跟忽略下,造成孩子弄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情感狀態,怎麼樣叫做合宜的情緒也無法掌握。我們的文化中常常提醒小孩「得意不要忘形」,就是說高興,也不要太高興;難過也不要太難過。長期下來,人對情感的感受力差、表達也差,然後還自認為很有修養。
  • 除了對孩子,反映在婚姻上也是這樣,華人的婚姻是所謂的「高穩定、低滿意」。因為我們在情緒表達上太弱了,從小成長歷程中對於情感的忽視和壓力,導致我們在進入真正重要的情感關係時,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我們都在情感關係這一塊處理得很薄弱。
  • 因為我們練習與運作的機會少,不知如何自我辨識,也不知如何辨識他人情緒。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的幸福感降低了,所以情緒的影響層面很大。
  • 被愛的小孩更獨立
  • 還有,在我們的文化中教養小孩是,常常耳提面命「小孩子不要太寵他」、「小孩子不要太黏媽媽」,整天黏著媽媽長大的男孩被譏笑為「娘娘腔」、「長不大」……我們不喜歡孩子過度黏著父母,認為父母要儘早讓孩子學習不要黏媽媽、要學獨立。但實際的研究卻發現,早年跟父母有很緊密情感連結的孩子,反而能夠及早獨立。而那些情感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在將來的人生,反而得不斷的在各種關係中,去尋求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所以他的外表和行為雖然獨立了,但心理上卻一直沒有獨立。
  • 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安全依附的孩子獨立和探索的行為,出現的時間早、量也多;反之那些在依 附上不安全、愛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就整天黏在爸爸媽媽身邊,因為他深怕一放手這個人就不見了、不要我了,因為他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愛得不到滿足,因此探 索行為出現得晚,探索行為也少。
  • 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早一點在身心方面都能夠真正的成熟獨立,其實要給他愛的滿足,而不是及早剝奪他愛的需要。
  • 我猜很多父母恐怕對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清楚,比如說常常看到父母看到小孩跌倒了,心裡明明是擔 心,但父母當場反應卻是生氣,「你為什麼不好好走?」甚至揍他。這種狀況是父母情感表達的不當,他當場應該說,「有沒有受傷?」先表達關心,再表達「走路 不好好走,受傷讓媽媽很擔心」,而不是當場以憤怒的情緒去取代焦慮。
  • 我覺得台灣的父母有個很棒的地方,就是非常重視親子關係。今天我們要叫父母、成人來為自己進修學東西很難,可是今天如果是為了孩子,很多父母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 父母是最重要的情緒老師
  • 換個角度來說,有孩子是值得感恩的一件事情,因為孩子的緣故,父母重新再被教育,重新去修復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失落。父母在想要幫助孩子、教養孩子的同時,其實也在重新教養自己,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互動關係。因為父母常常為了孩子而學習,但是常常最大的受益者最先是父母自己。
  • 父母和教師若是能夠體認到兒童情緒能力的重要,適當的給予引導,兒童可以發展出較成熟的情緒 能力。孩子小的時候,當情緒發生時,父母可以先描述情境,再以適當的情緒語彙標示出小孩當時的情緒狀態。譬如,「弟弟弄壞了你的玩具,你現在一定很生 氣。」這時小孩就學到,我目前這種激動的狀態叫做「生氣」,生氣原因是因為弟弟弄壞了玩具,下一次他就會學會告訴父母:「我很生氣,因為弟弟弄壞我的玩 具,」而不是一味的大吼大叫或是哭鬧。情緒語彙的學習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孩子把內在感受正確而清楚的表達出來,並與他人進行情緒的溝通。
  • 當孩子學會足夠的情緒語彙可以進行情緒的溝通時,父母和老師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去認識情緒的本質,幫助孩子了解情緒不見得是情境決定,主要關鍵在於當事人對情境的解讀。
  • 父母可以引導小孩去想:「或許我們不能改變情境,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對於情境的解釋,因此,外在事件不能決定我的情緒,反而是自己可以學著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情緒是上天給人最美的禮物,不論是喜怒哀樂,都讓我們有機會深刻體驗人生的滋味,情緒的學習是一生的歷程。但願每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可以依照他真實的情感被接納,得到適時適當的幫助,從愛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 推薦閱讀:
  • 1. 《我想念你》-「我不喜歡想念你,我要你現在就在這裡!」
  • 童年時期,孩子一定會經歷和父母分離的過程,大人可以幫助他們透過親身體驗,學會面對分離焦慮。
  • 2. 《我好難過》-「難過的時候,什麼都不好玩。」
  • 大人可以多傾聽孩子難過的感受,表達接納和了解,掌握時機撫慰孩子的心,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 3. 《我好害怕》-「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不只小孩,大人也一樣。」
  • 每個人都會經歷害怕的時候,協助孩子建立自信,擁有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
  • 4. 《我好生氣》-「我發現,生氣表示有些事需要改變。」
  • 小兔兔生氣了。但是除了生氣,還能怎麼辦呢?本書列出一些控制怒氣的技巧,簡易可行,幫助孩子學會在不傷害別人的情形下,控制自己的怒氣。
  • 5. 《我好嫉妒》-「別人有我想要的東西,我好嫉妒。」
  • 透過這本書,大人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嫉妒」的心靈旅程,原來只要常常「想自己有什麼、會做什麼」,慢慢建立自信,就能讓嫉妒的感覺離開你身邊。
  • 6. 《喜歡我自己》-「我覺得自己很棒,有人愛我本來的樣子!」
  • 孩子不需要看起來像別人,或和別人做一樣的事,只要做自己就有人愛你!培養自尊心和獨立的態度,教小孩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
  • 7. 《我會關心別人》-「我不取笑別人,因為我討厭別人取笑我。」
  • 當孩子學會以同理心對待別人,他才能懂得尊重,並以和善的方式與人共處。透過故事中小熊的處境,我們得以用簡單而溫暖的語言,跟孩子分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咪咪媽咪 的頭像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