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猶不及!不做「操控」孩子的父母




許多孩子嫌父母嘮叨,父母一張嘴,孩子就把耳朵關上。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若是動手替他做,孩子反而會完全不管,變成媽媽的事,所以只有放手,孩子才學得會自動自發。



有位中年得子的媽媽,十分疼愛。當孩子還在嬰兒期,她就讀唐詩給他聽。她也看了很多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知道早期啟蒙很重要。孩子剛學說話,她就天天用中文、英文兩種語言和孩子說話。她兒子確實也表現得聰明伶俐。上幼兒園後,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商測驗,結果當然是保密的。但後來園長悄悄告訴她,她兒子是全園第一名。她深信自己是個成功的家長,總認為自己傾盡全力,一定會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了,甚至是個大才。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了的教育中,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認真地指導。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複犯了三次,就要受到責罵;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心。每天孩子手心挨打的事總會發生,比如打翻飯碗,牛奶沒喝完就去玩了,見了阿姨沒問好,昨天學的單字今天有一半沒記住等等。她說,我打他手心一下都有控制力道又不會很痛,只是希望透過這樣嚴格管教一讓孩子有好記性,她自信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會越來越完美。她的心總是懸在孩子身上,不時地提醒孩子,比如「寫作業時間到了」,「手上的水沒擦乾淨,再去擦一下」,「別穿那雙鞋,這雙鞋和你的衣服搭配才好看」



然而,當媽媽的都做到這個程度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孩子會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是班上前三名的學生,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竟成了倒數第三名。現在這個孩子已上國中,各方面仍然一毫無起色,即使是從小就學習的英語,成績也總是不理想,總之根本沒有一點高智商的跡象;而且性格特別內向,既不聽話,又顯得很懶散。媽媽實在想不明白,自己嘔心瀝血地教育他,怎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她總覺得是命運在捉弄她。



看到這裡,身為家長的我們,你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這孩予到底怎麼了??



「過猶不及」教育的藝術!不做「操控」孩子的父母。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大部分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同樣地,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想要成功的心更急切,也很有自信,把對自己的管理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們基本上都要失望了。



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師與被雕刻者雙方互動形成的。



身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麼樣長成什麼樣,那麼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都被打亂了。



這位家長確實很用心,但實際上她的行為裡教育要素很少,更多是「指令」和「監視」。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絕對不是!指令和監視的主要成分其實就是「管制」。



現代社會以小家庭居多,基本上只有一或兩個孩子,家長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個做父母的在開始時都卯足全力,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孩戶教育好。



但兒童教育是件最重藝術、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藝術的人才會把孩子教育好,否則只會把事越做越糟。



其實這位媽媽,她在孩子面前其實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因為只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進行不間斷的指令和監視。而就人的天性來說,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大矗立著一個權威。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悅,也會形成內心的衝突——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麼清楚的認識,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麼事都不自由,又不能令大人滿意,這讓他感覺很煩。於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沒有自控力、沒自信、笨拙而苦悶。



所以,家長一定要對「過猶不及」這件事有所警覺,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儘管是以溫和的愛的形式出現)。事實上,「尊重孩子」是管教的第一步,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千差萬別」。





 
 
 
 
 
 


引用自網路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咪咪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