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的語言發展向來是父母最關心的議題,「明明孩子聽得懂,為什麼不開口說話?」、「都已經3歲了,卻只會講幾個單字算正常嗎?」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慢了嗎?家長應該從何著手教孩子說話?


為什麼孩子的話說不好?


隔代教養
關於幼兒的語言發展學習,除去生理性因素,從教養面來談,由於雙薪家庭多,不少孩子是由阿公、阿嬤照顧的隔代教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5年「婦女婚姻與就業調查」顯示,已婚女性在最小子女未滿3足歲前,會由祖父母照顧,比率近二成五,由於女性就業比率增加,將子女交由祖父母照顧比率超過百分之七。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美慧表示,隔代教養、代間共親職的教養方式日趨增加,許多幼兒都需要祖父母協助教養,但也經常出現教養不同調的問題。的確有些爺爺奶奶基於疼愛而過於溺愛孩子,也對孩子過於保護只要孩子動一下手指或眼神,就馬上主動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忽略要求孩子在生活上的語言表達及學習;或是會以「大隻雞慢啼」的傳統觀念忽視孩子在語言發展問題,而延緩了孩子的語言學習。
保母、傭人照顧
除了隔代教養,有些孩子是由保母或外傭照顧,也是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因素;
這也可能造成孩子在早期學語言時容易混淆,或不知道何為正確語詞的情況;甚至影響孩子的發音,延遲說話時間點。陳美慧治療師解釋:「因為太多訊息進到孩子的腦袋。」
例如:語言符號的學習與命名夾雜中英文;甚至外傭的發音與爸媽的不同,造成孩子對語言難以產生一致性架構,也導致孩子雖聽得懂大人所說的,可是要他表達時,他可能要想很久。因為他的腦袋在提取這個詞彙時,由於之前有太多的語言干擾,提取的速度變慢。香港大學研究發現,若家中同時講兩種以上語言的孩子出現發展遲緩的機會高達兩倍。許多家以為聘用外籍傭人帶孩子,並期望孩子能學習英語,不過這對於有語言發展問題的孩子會反而適得其反。
研究中也發現,聘外傭的家庭比沒聘外傭的家庭,兒童出現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有問題的機會高達七倍。因此呼籲父母在幼兒成長過程中,不應過於以賴外籍的幫傭,父母自己疏於給予孩子語言上的刺激,而導致孩子的語言變得遲緩。
雙語幼稚園
雙語學習有時是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間接因素。
另外,很多父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而將小孩送到雙語幼稚園就讀。陳治療師表示:「以現代的世界地球村的觀念來說,讓孩子及早接受第二外語固然好,但對於母語言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雙語學習有時是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間接因素。」
語言是由有系統的符號組成,像拼音也有其系統,例如:ㄆ+ㄨ即變成「撲」。因此,當幼稚園老師教孩子唸「蘋果」,中文是蘋果;英文是APPLE,同時兩個語言進來,孩子會較無法立即整理與反應,在轉換兩種語言時會需要較久的時間。也讓他在表達時會比其他孩子的反應慢,不僅對符號的學習較慢,甚至需要多次的練習,也令人認為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所以雙語環境對於在語言上學習有些困難的孩子,反而是不利,加重他學習語言的壓力或負擔。
孩子本身的氣質
除了環境與教養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還有可能是孩子本身因素,也許他對於空間數學是沒問題的,可是在特定語言的接受需要一些時間學習,包括詞彙,句子的架構、語法等。
甚至孩子的氣質也會造成學習的困難。例如:他不易專注、個性急躁,較心急,無法耐住性子聽大人說完指令或一個完整的句子,就去執行……。如此,孩子在學習完整句子的結構就顯得困難,因為他聽話只聽一半。這也讓他學習語言較吃虧,當他在接收語言訊息輸入、在幫他架構句子的結構時,他可能已失去剛開始學習的先機,也導致說話時難以用完整句子來表達。
影響語言發展的4關鍵
對於影響幼兒語言學習的相關因素,陳美慧治療師提出下列幾點:
1聽力
寶寶出生時可先用聽力篩檢來評判他的聽力,聽覺對於未來語言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其實孩子剛開始學講話的關鍵,不在於他的口腔,而是他的聽力。如果孩子沒有具備好的聽力或專心聽的能力,可能會影響他語言的學習。
2神經系統或大腦受損
例如:大腦還未發展成熟即出生的早產兒;或生產過程有缺氧,造成腦部學習語言的神經受損,影響動作、認知的學習。
3情緒、注意力
個性內向的孩子需要被鼓勵,可能他對自己較沒自信。因此建議父母多鼓勵孩子,此外,照顧者對於個性內向的孩子,跟他說話時不要太快、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在請孩子做反應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
4環境剝奪
例如:隔代教養。
新生兒聽力篩檢
政府自民國99年時即開始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可是僅針對低收入,每案補助700元。從今年3/15開始,國健局對於新生兒全面補助,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皆可接受補助。
把握學習語言的黃金期
1~6個月
在1~6個月大的寶寶,語言發展上著重於聽覺。寶寶剛出生時還不會說話,但他會聽。
因此在這段期間媽媽可以幫寶寶建立聽覺的敏銳度跟學習,讓寶寶玩有聲音的搖鈴、播放音樂、或跟他玩聲音,例如:用舌頭彈牙齒發出一些「答答」的聲音;也可以叫孩子的小名,讓他找出聲音的來源。
這階段先玩一些建立聽覺系統反應、敏銳度等遊戲,慢慢再發出一些聲音,像「爸爸」等容易讀的雙唇音、並進行重覆性的聲音學習。
6~8個月
學習語言的時間,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
此階段為認知的建立。教他認識他的五官,像眼睛、鼻子、嘴巴;以及家人的稱謂,例如:爺爺是誰、奶奶在哪裡、爸爸、媽媽等,藉此來建立他的語彙。
其實,人腦就像電腦,可以儲存日常生活詞彙、常見人物詞彙等檔案。有研究顯示當孩子開始說話,腦部就儲存了約100多個詞彙,當他認識了這些詞彙,即可以開始說有意義的話。所以這個時期可以指給他看、說給他聽、或叫他找,慢慢鼓勵他模仿一些聲音。例如吃東西時,可以請他說「ㄇㄢ、ㄇㄢ」等簡單的雙唇音;陪孩子玩玩具時,可以教他模仿車子「噗噗」的聲音等,從簡單的疊音開始。
1歲3個月~1歲半
這時期可以玩一些口腔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已經開始吃稀飯、餅乾,所以可以讓他舔湯匙;故意把食物放在他的嘴唇上,讓他用舌頭去舔;讓他抿嘴巴;或跟他玩親親時故意發出聲音。除了讓孩子練習咀嚼,也可試著訓練他的嘴巴發出不同的聲音、做一些難度較高的口腔動作,像是燙燙要「吹」、舔嘴唇等。
1歲半~2歲
對於1歲半~2歲的孩子要鼓勵他開始表達。父母可以帶著他或抱著他認識家裡的每個環境,例如:帶他去客廳,問他:「客廳有哪些東西?」並指給他看、說給他聽、再問問他;還有房間、浴室等,走到哪裡就問他那是什麼。
到了孩子2歲左右,可以引導他講出他所知道的辭彙,不過,也許孩子只會講單個字,例如:杯子,他講「杯」;蘋果,他講「果」等單個字。此時家長無須緊張,教導孩子時講慢一點,讓他一個字一個字的跟上。這麼做的目的是鼓勵他說話,但不用糾正他的發音,也許他的發音沒有很好或不清楚,此時,家長不妨蹲下來讓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發音的唇型。
訓練孩子說話的5技巧
1看照片回憶情境
現在數位相機普及、而手機也幾乎有照相功能,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平常在家玩玩具、玩遊戲,或出外旅遊時幫孩子拍照,再秀出來給他看,並且問他:「這個是誰?」、「在吃什麼東西?「這是哪裡啊?」等。利用數位相機或手機去紀錄他平常的活動,邊秀給他看、邊跟他聊天,產生親子互動。
2說故事時間
現在的繪本圖片大且明顯、字很少,可利用簡單繪本養成床邊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習慣。至於學習語言的時間,家長也不用要求時間太長,主要是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因此在睡覺前,孩子可能洗完澡了,在他最專注、照顧者最放鬆的時候,利用5~10分鐘陪孩子做簡單的活動,像是唱童謠、看照片、讀繪本,進行輕鬆的親子時間。
在親子活動當中玩一些聲音的遊戲、看圖片、或邊看繪本邊進行一些情境的對話,例如:「這是誰啊?」、「到哪裡?」、「買了什麼東西?」每天維持短短5~10分鐘,相信孩子的語言會有進步。
3戒奶瓶
有些孩子既不喜歡咀嚼、不愛咬也不愛吃,吃飯時間無法乖乖坐在餐桌前,也讓照顧者擔心孩子會缺乏營養,於是讓他們喝牛奶。臨床上治療師發現,有些孩子年紀滿大卻仍用奶瓶喝牛奶,對此,陳美慧治療師指出:「其實2歲以後即不建議讓孩子用奶瓶喝牛奶,即使晚上睡前都不建議。」這時期的孩子已經會使用鴨嘴杯或杯子喝水,不應再退回去用奶瓶喝奶。
陳美慧治療師分析,用奶瓶喝奶會造成孩子講話不清楚、影響他的發音。因為吸吮奶瓶,是以簡單方式來運用他的口腔動作,也導致較成熟的口腔動作沒有運用,不僅影響他的發音,像「ㄓㄔㄕ」;甚至會變得有些大舌頭。
因此,除了建議做一些口腔動作,孩子的飲食也應依照他的口腔發展給予,例如:該吃稀飯時就讓他吃稀飯;該像大人一樣吃飯、吃菜時,即平均給予。這些都在訓練他的口腔動作,藉由咀嚼的運動來訓練發音。
4吹泡泡或笛子
讓孩子吹泡泡,幫助他練習呼出氣流。
另外,陳美治療師在臨床上遇過幾位孩子能夠聽得懂、會指、會拿東西,但是要他開口說話,他卻不願意說的情況;甚至2歲多還是不講話,偶爾冒出幾個大人聽不懂的字。陳治療師也以曾輔導的個案為例,她表示,在治療室時,請這位孩子拿圖卡,他聽得懂、也會拿,可是問他話時,他就閉上嘴巴不肯回答。等了將近半小時,他仍是不願講話。
後來,陳治療師拿出吹泡泡給孩子吹,這時發現孩子不會吹,他知道要張大嘴巴、也知道要用嘴巴吹,但他不知道怎麼做。於是陳治療師建議他父母,可以幫他準備一支小笛子(聖誕節時,小朋友用力一吹會捲起來的小笛子)或讓他吹泡泡,幫助孩子練習。
她解釋,說話的第一關鍵即是呼出氣流,所以孩子要學著將氣流呼出來,而這位孩子在經過練習後,說話的機會確實變多了。因此,爸媽發現孩子在1歲半後,說話機會仍是很少,可是叫他指物品他都聽得懂,或許可以讓他練習吹笛子或泡泡。
5幫小嬰兒哈癢
至於年紀更小一點的嬰兒,如果家長覺得寶寶的哭聲很少,笑的時候也只是笑一下、而不是哈哈笑,陳美治療師表示:「這時建議玩搔癢的遊戲。」因為癢是一個反射,搔癢時,嬰兒會「嘎嘎」笑出聲音,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她解釋,因為當他感到癢時,肌肉、肚子會收縮,經過收縮,他知道氣流怎麼發出來,藉此訓練、刺激他。
教孩子模仿辭彙的4重點
最後,當大人要教導孩子模仿說話的聲音,下列幾點要注意:
1大人與孩子的視線是平行,讓孩子看到大人的臉和嘴巴。畢竟人在溝通表達時,不只有聲音或嘴型,還有表情;而大人的表情能讓孩子理解這個字的意義。
2當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唇型時,才提供語言訊息。
3練習時,從看得清楚的雙唇音開始,例如:「爸爸」、「媽媽」、「哺哺」等雙唇音。
4對於一些舌頭音像是ㄌ或ㄋ,大人可以將嘴巴張大、放慢說話速度並連續的說,例如:「啦、啦、啦」,帶有旋律、音調,如此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果當下孩子沒有模仿,家長不用太擔心,他可能在大人看不到時自己就發出聲音來,尤其是在他睡覺前,通常孩子在這時候的聲音特別多。
陳美慧
學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發展研究所
經歷:振興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現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資深語言治療師
桃園縣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兒童發展遲緩早期早療育協會理事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咪咪媽咪 的頭像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