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寶寶不再藏污納垢!

小寶寶的分泌物天天都在排泄,只是有些無法從肉眼看到,因此清潔的動作每天都要持續進行,才不會因為這些暗藏的汙垢引發感染等疑慮。本篇文章將告訴爸比媽咪,baby的牙齒、指甲、臍帶、耳垢、鼻屎、眼屎、皮膚皺褶處以及男女寶寶私密處,究竟該如何正確清潔。


牙齒篇Tooth


Check1長牙前的寶寶~
每個寶寶長牙的時間不太一樣,有的甚至一出生就長牙了,不過大部分的寶寶是在6個月大時開始長牙。未長牙寶寶,媽咪仍須幫他清理口腔,應先將雙手洗淨,接著以手指捲紗布沾點開水,在寶寶的牙齦上來回磨擦。透過按摩牙齦的動作,能減輕長牙時牙齦會癢、發紅、腫大的疼痛不適,奶塊也較不容易殘留在牙齦中;而在幫寶寶潔牙的同時,也可順便清清他的舌頭與口腔。輔仁大學護理系暨護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卓妙如表示,許多家長在寶寶喝完奶後沒有讓他喝水的習慣,這時口中的奶塊很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即所謂的鵝口瘡),進而影響寶寶的食慾,父母親可別輕忽這個小小的動作。
另外提醒家長,幫孩子刷牙時,漱口是必要的,小小孩還不會將水吐出來,爸比媽咪可以給他開水,刷完牙後開水即使吞進去也沒關係。至於清潔口腔的次數為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兼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說明,未長牙的嬰幼兒早晚各幫他清一次即可;長牙後的小朋友,只要吃完東西就必須刷牙。
Check2長牙後的寶寶~
長牙的嬰幼兒,媽咪一樣先洗淨雙手,之後將小牙套(牙齒不多的寶寶,家長可用指套式的牙套)塞在食指上,來回按摩寶寶的牙齒;大一點的孩子(2歲左右)牙齒大概已經長很多了,就可試著拿兒童專用的小牙刷幫他刷牙。一開始對於牙刷侵入口腔的動作,孩子可能會因害怕而產生抗拒,家長不妨唱歌給他聽,以遊戲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減輕其恐懼。
而刷牙的動作是否正確也很重要,一般而言1歲半至3歲的寶寶可能還不太會自己刷,家長可幫他刷牙,上排牙齒由上往下刷、下排則是從下往上刷,刷牙時皆採45度的斜面,且須避免用橫刷的方式,才不會破壞到牙齒的琺瑯質。此外,在刷牙前應先檢查有無東西卡在寶寶的牙縫中,若有的話,可將小棉籤沾濕輔助清除,以去除寶寶的不適感。
有無必要使用牙線?


只要長牙了,就需要使用牙線來清潔齒間的鄰接面。吳求森表示,牙線的優點在於可讓牙齦和牙根的部分比較不會有牙垢塞在裡面,以及避免牙周病的產生。不過運用牙線的能力約莫要到9歲才會具備,家長應協助家中的嬰幼兒使用牙線清潔牙縫。


指甲篇
Nail


寶寶的指甲在出生後就要剪了,新生兒常會在臉前揮動雙手,如果過長就容易劃傷自己的小臉,這也是為什麼時常可看到家長幫新生寶寶戴上手套的原因。卓妙如指出,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指甲長長的時間也各異,並沒有一定的修剪次數,一般來說,只要長了就必須剪,一週至少就要幫他檢查一次,有的寶寶甚至一個禮拜要修剪兩次才夠。至於該怎麼剪、要剪多深?其實只要將指甲剪平就好,不需刻意剪太深,最好的方式是每個指甲左、右各剪一次,且一次僅剪0.1公分的深度,才不會弄傷寶寶。
坊間有許多專用的嬰兒剪刀,家長在選購時可依自身習慣,挑選覺得方便好用的,剪完後可摸摸寶寶的指甲,若指甲表面平滑則表示沒問題,但如果摸起來粗粗的,便意味著剪刀的銳度不夠,寶寶很可能會被自己粗糙的指甲刮傷,必須選用其他合適的剪刀。吳求森特別提醒家長,這一類的剪刀雖然小巧卻很尖銳,使用時要格外留意,即使修剪完畢也不要隨意放置在寶寶的附近,避免寶寶在揮動的過程中遭到刺傷。
另外,在使用嬰兒剪刀前,務必先清洗過,並用75%的酒精稍微消毒一下,且建議挑選寶寶睡著時再進行修剪的動作。一來是因為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很長,家長有較充裕的時間能幫他剪指甲,二來為利用寶寶入睡時修剪,寶寶比較不容易因亂動而受傷。
臍帶護理篇
Umbilical
Cord


寶寶出生後,每天都要為他進行臍帶護理,直到脫落為止。大部分的醫院皆會準備75%、95%兩種濃度的酒精,75%的酒精是用來消毒的,95%的酒精則具乾燥之作用。提醒家長們,在為寶寶做臍帶護理時,務必要深入臍帶底部,如果只清潔表面,可能肚臍裡面已經發炎、發膿了,父母仍不知情。寶寶的臍帶彈性是很大的,不會因為放入小棉棒就被戳破,家長無須擔心。
一般來說,每次為寶寶洗完澡都需做臍帶護理,此外,爸比媽咪在幫寶寶換尿布時,也要留意肚臍有無沾到排泄物之汙垢,若不乾淨亦須進行臍帶護理。而若寶寶的臍帶已有發炎的現象,就必須經常護理,有時甚至1、2個小時就要進行一次。


Learn
it!正確的臍帶護理步驟~


Step1媽咪先洗淨雙手。
Step2拿出小棉棒(最好是選擇消毒過的棉棒),拿取過程手盡量不要碰到棉頭,應拿住後面棉棒的部分。
Step3以小棉棒沾取75%濃度的酒精消毒,接著深入寶寶的臍帶底部,依循臍帶根部、臍帶、周圍皮膚的順序環狀的慢慢往上拉,然後再清理肚臍表面。
Step4取另一隻棉棒沾取95%濃度的酒精重複上述動作,以達乾燥之效。
Step5如果一次無法清潔乾淨,可再照著上述方式重頭進行,直到乾淨為止,但要記得同一隻棉棒用過即要丟棄,切忌重覆使用。
貼心小叮嚀


如果寶寶的臍帶只是有點滲血或有分泌物,但無發炎的狀況,就不用太過擔心,只要多清1、2次即可,不過每個寶寶的臍帶大小不太一樣,如果您家的寶貝屬於比較大的臍帶,可能就要多清幾次。


耳垢篇
Earwax


耳朵的上皮細胞,會經由耳膜正中央往外呈放射狀移行(即換皮的意思),因此在不動它的情況下,耳朵有自動清理作用,乾的耳垢會自動掉出來、濕的耳垢則會自己流出,若是自己挖取,反而會造成醫師拿取困擾,或是讓耳垢更往內堆、封閉耳道,使聽力受損。吳求森說明,正常的耳垢具有保護作用,過多時會自行排出,這時如果使用未消毒或受過汙染的棉花棒幫寶寶清耳垢,反倒有感染的可能。耳道感染有時是細菌、有時是黴菌,若為黴菌感染往往會在耳內增生,將整個耳朵塞住,甚而影響其聽力,嚴重程度超乎想像,故不建議家長自行清理寶寶的耳垢。


鼻屎篇
Booger


當鼻子分泌物佔住鼻腔空間時,易阻礙寶寶用鼻子呼吸,在這種狀況下,寶寶會張嘴呼吸,卻也提高了感染的機率,因此家長要幫助寶寶維持鼻腔通暢。卓妙如表示,假如寶寶的鼻屎屬於濕的,可用吸球或吸鼻器將寶寶鼻內的阻塞物吸出,乾的則可用沾濕的小棉花棒吸附。另外一種狀況是鼻腔內有異物,這時亦不可隨意挖取,須請醫師檢查。
眼屎篇
Eye
Discharge


有些寶寶在未滿6個月大時眼睛就有分泌物,絕大多數與先天鼻淚管沒發育好有關,判斷方式為寶寶的眼睛周圍會有黃黃的分泌物,這時只要準備一條乾淨的小紗巾或毛巾,將其沾濕、擦掉分泌物就好。平時家長也可按壓寶寶的鼻樑,使其鼻淚管暢通。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寶寶是受到感染,眼屎多呈黃綠色,比鼻淚管阻塞的眼屎顏色來得深,且容易有眼睛發紅的現象,這時就要帶寶寶至眼科就診。
在此卓妙如提供一個清潔的小技巧,在幫寶寶洗澡時,可準備一條小毛巾,先以毛巾的一個角從鼻樑至眼角、由內往外清潔一邊眼睛,同樣地用毛巾的第二個角清潔另外一眼,最後毛巾剩下的兩角,可再分別擦拭寶寶左右兩邊的鼻孔。另外,若眼睫毛不慎掉進眼睛時,切莫任意吹、揉,只要寶寶眨動眼睛或是流淚時,睫毛便會掉到下眼瞼;如果是左眼有睫毛,就讓寶寶的頭往左邊傾斜,接著再用少量的水對著下眼瞼(不可對著眼球沖洗)沖洗即可,睫毛就會掉出來囉!


皺褶篇
Body
Wrinkles


吳求森指出,胎兒在媽媽的體內會受到胎膜保護,但出生後可能有些皮脂腺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剛開始會以脫皮方式來表現,尤其是在皮膚的皺褶處(如:腋下、臀部、
頸下、鼠蹊部、四肢或大腿等)更為明顯。而當寶寶出汗時,這些溫度較高的皺褶處很容易就會有汗水及分泌物藏在裡面,家長在幫寶寶洗澡時,必須將這些部位順勢翻開、以清水沖洗,讓寶寶恢復乾爽舒適。
男女寶寶私密處篇
Sexual
Organs


男寶寶的包皮如果發炎,可能會引起整個泌尿道的感染,因此在幫他洗澡時,應將包皮翻開來洗,不過力道宜輕柔,以免弄傷寶寶。除了包皮外,肛門的清潔是另外一個重點,寶寶便便完一定要幫他清洗肛門。此外,在尿尿與便便後,都建議將尿布打開,讓小屁屁透透氣。
而女寶寶在出生後,可能因受到母親荷爾蒙的影響,有時會有白色或如假性月經的分泌物,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家長不需驚慌,但若發現寶寶的陰部有受到感染而化膿的情形,就要就醫檢查。當女寶寶陰部有分泌物時,只要在洗澡時將水由肚臍沖下來,讓水自動往下流,並順勢擦乾即可,切忌直接拿蓮蓬頭往寶寶的陰部沖洗,否則可能會把病菌帶進去,造成整個泌尿道的感染,且會陰本身具有制菌的作用,若過度清洗反而會改變它的酸鹼值。
不只如此,會陰是女寶寶極為私密且敏感的部位,千萬不要特地幫她撥開沖洗,這樣的動作不僅會造成女寶寶的不適,亦無法教導她保護自我的觀念。卓妙如建議父母們,幫女寶寶洗澡時不妨指著她的會陰和她說:「妹妹自己用水潑潑。」讓她瞭解到,會陰是不可以隨便讓別人碰觸的。
此外,若使用盆浴的方式為女寶寶洗澡時,寶寶洗完起身時還是要用清水稍微潑一下會陰的部位,且清洗的方向應是先洗前面再洗後面的屁屁,擦乾時也應依照此方向順序,以防止泌尿道感染。
吳求森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兼新生兒科主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產後醫療照護中心幼兒科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業
經歷: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小兒心臟科研究員
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研究員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副主任

卓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護理系暨護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兒童相關產業創新研發知識服務平台子計劃主持人
學歷:美國凱斯西儲大學護理哲學博士(主修兒科護理)
經歷: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三軍總醫院護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咪咪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