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給新手媽媽的話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排出乾硬的糞便,並合併有排便困難、腸道蠕動減慢和腹部不適的症狀。排便正常機轉來自直腸膨脹,導致內括約肌鬆弛,糞便進入肛管內產生便意,再藉由意志控制下,使外括約肌鬆弛排出糞便。當結腸對水分再吸收增加,使大便變乾、變硬,或感覺、運動神經失調及大腸蠕動異常,都有可能導致排便失常而造成便秘。
常見便秘症狀
腹脹、腹痛(通常便秘的腹痛是一陣一陣在肚臍周圍的痛)、食慾不振、體重增加緩慢,情緒上會產生焦慮、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甚至會影響生長發育。
有時便秘久了,糞便在直腸已變成糞石,造成糞水從糞石旁往下滲,常被誤以為拉肚子而給予止瀉藥,反而加重便秘的問題。另外便秘也可能導致肛裂產生,此原因是糞便過硬造成排便後肛門口裂傷,由於裂傷導致排便疼痛,孩童反而更畏懼排便造成惡性循環。
便秘4原因
功能性問題:
多數秘秘屬功能性,父母親飲食習慣會影響到孩童,父母親容易便秘,孩童也會有便秘傾向。
器質性問題:
雖然多數便秘屬於功能生,但有少部分屬於器質性便秘,常見原因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甲狀腺功能不足、腸阻塞、慢性鉛中毒、脊柱裂、長期臥床等。
飲食不當:
減少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攝取,例如:肉類、奶油、油炸食物、速食、冰品、巧克力、蛋、起司等,因為這類食物在胃部排空的速度較慢,無法促進腸胃道蠕動,惡化便秘情形。
心理因素:
父母親對孩童排便習慣太過於強調,或父母親對排便引導不當,會造成孩童反抗的心理。孩童受到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缺少運動和情緒低落,會抑制腸胃蠕動,導致腸壁肌肉缺乏而便秘。
照護6大指引
增加水份攝取:
水份攝取原則,每公斤至少需要100-150cc,所以以10公斤的小朋友為例,大約一天要喝1000cc至1500cc,體重超過10公斤以上,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cc才足夠。
飲食攝取:
1.一歲以下嬰兒發生便秘時,可以增加水分的攝取及給予富含纖維的新鮮果汁、蔬菜泥或水果泥。
2.一歲以上幼兒不能以牛奶為主食,發生便秘時應該減少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取,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例如全穀類、豆類、豆製品及蔬果等。
3.注意少用零食或糖果來籠絡孩童,因為這些食物通常高油、高糖或高鹽但是纖維含量少,容易造成便秘及營養不均的問題。
食物選擇表
食物類別 | 選用原則 |
肉類 | 適量 |
蛋類 | 皆可 |
豆類及其豆製品 | 未加工的豆類,如:黃豆、綠豆、紅豆等 |
蔬菜類 | 含纖維多的各種蔬菜,如:鮮香菇、空心菜、高麗菜、茭白筍、四季豆、花椰菜等 |
水果類 | 含高纖維的水果,如:梨、柳丁、蘋果、芭樂、香蕉、香瓜等 |
五穀根莖類 | 全穀類及其製品,如:糙米、玉米、全麥吐司、燕麥、小米等 |
腹部按摩:
建議二餐中間可考慮,沿著孩童的肚臍周圍,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每天3-5次,每次3-5分鐘,使腸蠕動較順,食物殘渣也容易送到直腸內,產生便意感。
肛門刺激(針對一歲以下嬰兒):
1. 間接刺激:時間選擇在喝完奶後不久(30分鐘至一小時之內),寶寶會有排便反射,父母親可考慮刺激寶寶大腿內側或肛門口周圍的皮膚,作刮搔的動作,也是一種刺激方法。
2. 直接刺激:寶寶如果超過48小時未解便,可考慮以棉花棒或肛溫計沾一些凡士林或嬰兒油深入寶寶肛門內約2-3公分,並作旋轉動作2-3圈,如此可以刺激寶寶排便,效果不好,可每12小時做一次。
良好習慣:
有的孩童因為貪玩,或者沒有在有便意時候解大便,就會使得大便變硬,造成解便後肛裂,這時孩童會因為怕痛而忍住不要排便,使得大便更乾硬,如此惡性循環,便秘情形更加嚴重。對於較大的幼兒,父母親可鼓勵孩童定時坐馬桶,給予充足解便時間,利用清晨或者飯後督促孩童如廁,但若孩童不排便,則不可勉強。孩童解便時周圍環境宜單純,減少玩具、電視等干擾,以利孩童專心解便。適當運動,可使胃腸活動加強,增進食慾,提高排便動力,另外規律的生活作息、放鬆心情也可以改善便秘情形。
藥物使用:
以上情形處理過後,孩童仍有便秘情形,父母親可直接帶孩童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處理。藥物使用盡量以口服為主,避免常常灌腸造成孩童畏懼之心理。當排便痛苦減輕時,孩童會較不害怕解便,有助於重新建立排便習慣,但切記需聽從醫師指示,不宜自行用藥,也不可長期使用,否則當腸壁神經感受細胞的反應降低時,即使腸內有足量糞便,也無法產生正常蠕動及排便反射。
資料來源:《 嬰兒與母親雜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