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孩童生活自理能力調查」,比較台灣和美國兩地的8歲以下孩童在生活能力上的評估發現:四歲以前,兩地孩童的自理能力相差無幾,但是到了4歲以後,台灣孩童的生活能力卻明顯落後於美國。調查研究發現,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父母在教育時價值觀的不同,而有差異。
所謂的「兒童功能量表」內容主要是包括孩子是否能夠獨立進食、能否獨立過馬路、如廁擦屁股、綁鞋帶、扣鈕扣、拉鍊等基本的能力。
負責調查的學者觀察指出,為什麼台灣幼兒會自理不如人,主要原因來自於台灣的父母「愛子心切」,經常幫孩子做了許多事,餓了不會自己吃飯、出門不會自己穿鞋。甚至把照顧的責任交給外傭照顧,上學之後,有些孩子還不會自己擦鼻涕、擦屁股。
此外,台灣的父母也很忙,忙得沒有時間耐心地等孩子自己吃完一碗飯、穿衣服、穿鞋,所以乾脆幫忙餵飯、屈膝伺候穿衣穿鞋,因為覺得「大人做可以省時省事」。但是久而久之卻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動手做的意願,甚至變成依賴性強、主動學習的意願低落。
著有《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一書的日本親職教育專家田中喜美子指出,許多父母從小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結果就是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而這種習性持續到成人,孩子會變成消極「等待指示的人」,凡是提不起勁,無法自我思考,甚至變成一群沒有「動力」的年輕人,對於人生沒有夢想,對工作沒有企圖心,甚至慢慢成為「啃老族」。
要如何避免上述的問題與惡夢?田中喜美子建議父母可以做從下列三方向著手:
一、 從小就讓孩子嘗試各種事物:學自理可以從零歲就開始,例如還在搖搖晃晃學步時,外出回家,可以請他把脫下來的鞋子放好;丟擲到地上的玩具或書籍,引導歸位,甚至喝完ㄋㄟㄋㄟ時,奶瓶也應該要擺放好。
二、 容許犯錯和失敗:孩子想要自己拿湯匙吃飯,不妨暫時看不見掉落一桌的飯粒,讓他自己餵食;孩子想要自己穿鞋,但左、右腳不對,那就多給他5分鐘將兩隻鞋交換過來。
三、 記得讚美和鼓勵:當孩子自己完成了(或許你已經等到七竅生煙),記得也要給他一個讚美,鼓勵他繼續做得更好,讓他覺得「我會自己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教孩子無法一蹴可及。」田中喜美子提醒,要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和好能力,成功的關鍵在於父母能否持續正確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而上述三種方法,若要落實在生活裡,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當你不在因為孩子把書包、衣物、玩具四處擺放而大動肝火時,那才是時間創造的成績。
而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讓孩子自己來,勢必增添媽媽的麻煩,可是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試試看。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讚美,繼續做得更好,就再度誇讚他。這是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媽媽一定得記住: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教養孩子。
說一步、做一步的孩子,會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
摘自:《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作者:田中喜美子
由於媽媽的過度干涉,凡事處於被動狀態的孩子,容易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這樣的小朋友,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首先他會變成消極「等待指示的人」。凡事提不起勁,無法自我思考。再者他會變成蠻橫而依賴心強烈的孩子。
小學三年級生S小妹,每次只要一看電視,媽媽便開始催她「早點做功課!」功課做完,又催她「早點去洗澡!」才剛從浴缸起來,又催她「早點換上睡衣!」才穿上睡衣,再催她「早點睡!」媽媽總是對S小妹下達一個又一個的指示。
每天每天,被下達相同指令的S小妹,終於隨同媽媽一起前來諮詢。試著詢問S小妹,個性溫和而順從的她說:「雖然覺得媽媽很囉嗦,可是她也是為我好……」S小妹已完全習慣於被媽媽指示,以至於明明已經知道的事,也要等到媽媽開口才行動。
可是這時候孩子對媽媽的囉嗦雖然感到不耐煩,也還帶著耳朵聽。一旦到了小學高年級,即使聽到媽媽囉嗦,別說是「不說不做」了,簡直已到了「充耳不聞」的地步。週末的夜晚,媽媽對著小學六年級和二年級的二個女兒喊叫:「快點!把事情做好!」
二年級的U小妹乖乖去浴室,用鞋刷開始清洗自己的室內鞋(日本的學生要進教室前,必須在校舍入口處換上室內鞋。)可是,六年級的S小妹卻馬耳東風,老神在在地翻雜誌。
「明天會下雨,不早點洗不會乾哦!」媽媽再度催促她。S小妹卻裝糊塗,一副「又沒有髒」的表情。在六年級生當中,的確有許多孩子週末將室內鞋帶回家,隔週原封不動地帶回學校。
S小妹連著三週沒清洗,媽媽再也受不了了,只好一邊嘮叨:「拿她沒辦法……」一邊幫她清洗。說了好幾遍都不行動的孩子,其實早就心知肚明,即使自己不做,媽媽也一定會幫忙。也有孩子即使媽媽不幫忙、自己不動手,也認為無所謂。實際面臨困境,如果孩子不能感同身受,他不會覺得自己陷入困境。
S小妹的情形是,她本人覺得不做也無所謂,所以即使是媽媽代勞,也不應該對她這麼囉囉嗦嗦。不用做的事情卻雞婆卻幫忙做!」當孩子一股腦兒這麼想時,隨著年齡的成長,他便漸漸蠻橫無禮起來。
「真囉嗦,那傢伙說的話是BGM(背景音樂),聽聽就好了啦。」一副不理人的態度。這樣的孩子,不光是對父母,與學校老師相處也會是這個樣子。
媽媽教養出不理睬父母的孩子,同樣地,也會教養出不理睬大人、老師的孩子。 到最後,父母往往只能威權式的命令孩子。對此我們不妨冷靜想想,怎麼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
T先生與唸中學的孩子們有一個約定,就是「必須自己清洗便當盒。」如果他們忘記清洗便當盒,那麼隔天就不做便當。那天的午餐費也必須動用自己的零用錢。 自己不做就沒有人幫忙,自己不做就會陷入困境,唯有不斷累積這樣的經驗,孩子才能潛移默化,「不必大人說,也能自動自發」。
在上課時間引起騷動,完全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不乏其例。級任老師找孩子的媽媽到學校溝通,把實際狀況說清楚講明白。卻引來家長的質疑:「會不會是老師的教導不良所引起的呢?」
有許多老師很感嘆地說:「最近的父母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怎麼過的,告訴他們現況也不相信,就連媽媽自己也一副懶得聽的樣子。」
我想,現在教養幼兒期到小學低年級的父母,大約是三十歲後半到四十歲前後的世代。這個世代在求學時,正巧碰上公立學校最兵荒馬亂的時期。許多人對凡事採取高壓手段管理的學校或老師,存在著極度不信任感,即使今天變成了父母,也不敢對孩子的學校或老師(特別是公立學校)寄予厚望。
「老師,孩子不乖,你儘管打吧。」如此與老師維持良好信賴關係者已非常稀有。 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在父母的偏差教育中成長,被競爭激烈的社會追逐,必須拚命補習、學才藝,以高學歷為目標的世代。
加上現在的少子化現象,父母對獨子的關心太過強烈。從嬰幼兒期開始的早期教育,到上補習班學習各種才藝,走到哪裡都是父母關注的焦點。正因為如此,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壓迫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孩子們自幼就深深感受父母給予的壓力,而且大部分的孩子也努力順從父母的期待,扮演「正直又善良的孩子」。可是一直扮演「好孩子」的角色也就無處釋放壓力。最容易成為釋放壓力的出口,便是父母不能親自監督的幼稚園或學校了。 孩子們在父母鞭長莫及的地方,終於能打破壓力無法宣洩的焦躁,得以維持完整的自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