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3歲幼兒的『音樂教育』


 


 幼兒音樂教育有兩項重要的功能,其一是氣質的養成,其二是智慧的提昇。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音樂都是潛意識的學習,所以音樂不一定非有理智上的瞭解不可。
 
 音樂的學習也一樣,聆聽音樂不一定要懂得裡面的意思,而是要把音樂的旋律及節奏感,透過聲音訊息的學習深入右腦的潛能中,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所以我常覺得音樂大師們,不管長相如何,都可在其舉止、表情上流露感人的魅力來,這是音樂對其影響所致。

  經常聆聽優美的音樂也一樣,音樂中豐富而柔美的旋律及節奏感,便會自然的融入右腦中,使這個人在日常的說話、用詞、作文、寫字、行動舉止,甚至於表情上都會自然的流露出優美的節奏旋律感,這也是我們稱一個人氣質好壞的標準。

  因此有計劃的進行幼兒音樂教育,對他長大後的氣質有很大的影響,進而對他的社會關係及地位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音樂教育的另一個功能,是智慧的提昇,尤其是十歲前的小孩子。因為這時小孩子的大腦思考還是以右腦為主的,主要的運作是所謂的α學習腦波,由於右腦主要司掌聲音及影像訊號的輸入,所以音樂可以直接刺激右腦的運作頻率,促使α學習腦波更加的活潑,因而也提昇幼兒本身的學習能力。

  更重要的是音樂的旋律變化,本身便是水平思考法,著重在創意及想像力方面。所以常聽音樂,大腦的運作思考也會受音樂的影響,由垂直思考轉向水平思考法,也就是說右腦會更加的發達些。

  這對幼兒長大後的智慧及創作力的強化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音樂教育,尤其是古典音樂,以及較精緻的兒歌童謠,在幼教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古典音樂都可以用做幼兒音樂教材,世界胎音權威室岡一教授表示:「幼兒期聽覺神經仍不很成熟,尤其是三歲以前,頻率太高的聲音,恐怕會傷害他們的聽覺系統,所以幼兒音樂在樂器使用及頻率上須特別仔細的選擇。」

  對幼兒音樂有深入研究的內藤壽七郎博士也認為:「幼兒大腦中左腦的β推論腦波仍未長成,所以幼兒對長篇的東西必較不耐煩,所以選擇上要旋律單純、柔和、簡短、節奏輕鬆的小品,過份嚴肅的長篇鉅作是不適合小孩子當音樂教材用的。」
 


         ~參考《如何激發幼兒潛能》一書,遠流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咪咪媽咪 的頭像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咪咪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